透過虛擬展覽和網上互動平台,十位新晉藝術工作者實驗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科技,邀請觀眾隨時隨地,用自己的碼數器材進入共享經驗的虛擬空間,用指尖獨碰逆境、接納及面對的方法。
香港九龍塘禧福道五號
香港浸會大學
李兆基傳理視藝樓顧明均展覽廳
2018年9月12日,颱風“山竹”襲擊香港。公眾泳灘損壞,石澳公眾泳灘的四個浮台被沖上岸或失踪。
風暴過去七個月後,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決定不會重新安裝石澳公眾泳灘的四個浮台。2019年5月2日,消息終於出來了,讓每一個游泳愛好者心碎。即使媒體和公眾等批評人士將矛頭指向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的無情做法,他們卻只能解釋「沒有浮台似乎對游泳人士更安全」......
「如果我們回到一切開始的那一天,餘波之後仍在困擾著每一個香港人的心。」
2020
沙, 鍍鋅鐵板, 鋼
200 x 200cm
2020
水泥,沙,鹽
一套兩件,尺寸可變
油粉彩報紙本
一套兩件
84.1X56.1cm, 84.1X3.4cm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鄧伯軒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取得學士學位,是一名藝術家,他的作品橫跨裝置、影像、聲音和雕塑等多個領域。他的作品以日常生活軼事和個人經歷為靈感,經常結合時間、地點、集體記憶和文化邊界等主題。他的場域特定裝置作品往往帶有從現實中提取的特定世界觀,以曖昧和微妙的方式呈現敘事。
《緘默的吶喊II》是承接《緘默的吶喊I》的系列作品,由探索自我內在的不安情感到把這些不安放進了城市環境中進行互動。
一個個陶盒子的尖刺既能表現激烈的狀態,同時又脆弱得一碰即碎;內心充滿了嘈吵的聲音但創作過程卻是平靜,極富矛盾的狀態,作品把聲音化成了景觀的模樣,探討陶瓷、聲音、城市與創作者之間的關係。
2020
瓷泥丶釉下彩、鐵網
149cm x 90cm x 10cm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我視這件作品為一個對自己和觀眾的一個提醒—即使在香港現時這個令人窒息的處境,我們還是可以簡單地從仰望天空的這個動作中找到一絲平靜和力量。
作品中四個影像分別是我在過去數月從不同地點和時間偶然捕捉到的城市境色。我把這些影像投射到牆上構成一幅光影壁畫,當近距離觀看時某些細節可能會讓觀眾認出拍攝影像的地點,但若要看到整幅壁畫,觀眾便必需要從更遠的距離觀看。這種非靜止的觀看經驗是我要透過作品構築的一個關於如何在這個社會政治局勢中面對逆境的比喻。
2021
混合媒體裝置,影像投射
尺寸不定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1982年出生於加拿大多倫多,生長於香港,2005年畢業於溫哥華Emily Carr Institute of Art + Design工業設計系,曾修讀香港視覺藝術中心版畫、陶瓷和雕塑藝術專修課程,2017年取得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文學碩士。其版畫和陶瓷作品曾分別獲得香港視覺藝術中心藝術專修課程創作獎。除傳統視藝創作外梁氏近年亦常進行社區藝術和參與式藝術。
每個祝福都是一個願望,達成與否皆視乎自身。將近新年,借各範疇的祝賀語來審視自我,和自己進行對話。
2021
書法紙本
20cm x 30cm x 12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郭曉騫,現職於中學並擔任視覺藝術科科組長。
從事教育界,總會言及一些老生常談,望學生能了解自身,然後定立未來的方向,繼而走得更遠。可是,定下口頭上的願望和目標總是輕而易舉的,實踐時卻舉步維艱。
作者希望透過顯淺及直白的創作,令觀眾快速地消化並審視自身,了解自己。
2019
從家人朋友收集回來的冷織物;
單頻錄像, 彩色, 有聲
毛粒分離毛線;毛線分離毛衣;毛衣分離身體;身體分離溫暖。我收集家人、朋友的冷織物,
解構衣物上的個人痕跡,重構並展開共同的連繫。然後,毛冷摩擦肌膚,產生溫度,與身體互相取暖。不經意地,我們都牽引着許許多多的毛粒,盛載上醞釀中的微溫,交織着⋯⋯
從人們身上收集的毛粒與線頭;數碼印刷紙本
手掌大小; 各 15cm (闊)x 10cm(長)
柏林、哥本哈根、日內瓦、 科爾瓦拉 、慕米蘭、慕尼黑、斯德哥爾摩、韋斯特羅斯、蘇黎世
(相片由Olivia Jaques和Mark Li於蘇黎世ACT行為藝術節拍攝)
我開始想念安定的感覺以及一個可以隨時回去的地方⋯⋯
於瑞士作半年交流生的期間,我不情願地在蘇黎世搬遷了十次。每次搬遷的未知、無助、焦慮都令我更渴望一個「家」。
對我而言,人們以及彼此的連繫是家的意義所在。旅途中,我開始隨時隨地,不動聲色或主動地採下人們身上的毛粒和線頭。我意識到自己與他們的連結是稍縱即逝的,當中的連繫卻偏偏是提供安全和穩定感的重要原素。
之後,我把毛粒和線頭組成了一個巢。它承載了每一刻短暫的親密,讓我安心地在異地城市獲取一絲喜悅。
但,這是歸處嗎?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馬穎汶出生於1996年,2019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並於2018年間在瑞士蘇 黎世藝術大學交流。
她樂於以作品建構空間並讓觀眾透過體驗,喚起其對自身經歷或對某事某處的感知、記憶 和情感。同時,她鍾情於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某些作品的靈感來自身體的感知,週遭 事物給予她的深刻情懷、困惑和憧憬 。
近期,她專注探索行為藝術,透過身體的經驗與物料進行對話,於行為現場累積並展開即 時的交流,扣連並呈現當刻的自我精神。
她的作品曾在香港、成都、廣州、柏林和蘇黎世展出。
花會謝,葉會落;時間會過去,人會變,大概沒有例外。我以為可以將一剎的光影染成永恆,但原來永恆不變是不可能的。
菊花色素染布
尺寸可變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麥穎欣在她的實踐中探索了多種媒介和創作形式,包括水墨、篆刻、 陶瓷、平面設計和插畫。她對中國傳統藝術有着濃厚興趣。她常在傳統水墨裏探索不同方法來承傳和突破。
她亦在中國傳統藝術中發現傳統文化的珍貴,就如每一個古物古董都可以代表一個故事和一個時代。通過觀察和研究周遭平凡而低微的舊物,她試圖回憶和重現過去。麥穎欣的實踐常受日常物品啟發,試圖聯繫它們背後的故事,並將被遺忘的它們重新帶回到日常生活裏。
我們的身心被隱藏著。
樹洞以自然或人工方式形成。
它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
是顯露想法的地方
這作品是回應 2016 年的作品《你好》。
2020
尺寸可變
混合媒材(單頻道投影,列印影像,沒有聲音)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2020 這一年,整個城市彷彿停了下來,沒有了喧嘩聲,孤獨和疏離不脛而走,一種如活在孤島的個 人化生活悠然衍生,每個人也是獨自一人,時間多了空間卻少了,不知道自己還可以做什麼,那裏 一直有不安,存在着。《回去、不回去》是藝術家對前路未知,往內心世界尋找自我定位的一個領悟和過程,以工筆人物繪畫描繪當下內在的不安,試圖在困局中尋找出口的新連結。
箱子是一個封閉空間同時有邊界和限制,隔離感也是這樣:被放在箱子裏,每天測量自己的有限極 限,受困不安。但箱子仿如房子,那舒適安全感令人不自覺走進去,並接受或忍耐當中的限制和不 自由。如果箱子是開放,可以被看透的,觀眾便不得不面對內在的自己,審視內在的不安和困缚, 重新反思生命中幾近被遺忘的輕鬆與自由。
2020
水墨設色絹本、混合媒介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梁麗雯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以中國工筆畫作為創作媒介,作品常圍繞着探討香港的人文 地理特色,強調地區、空間和生活的關係。她的創作主要集中在對特定情境下的密集和擁擠的呈現, 常帶有隱藏的焦慮和壓迫感。梁氐作品曾展出於全球水墨大展 2017、水墨藝博 2015、 孫中山紀 念館、香港大學藝術博物館,香港藝術中心和亞洲國際博覽館等。她的作品被銀行、大學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一百個吿別式 是一組練習,練習對身邊的事物説再見, 制作仍然在進行中,作品啟發自作者兩位過百歲的祖母和外祖父。放下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作品是關於自由和解脫的一個記錄, 對思念的人和事物一些新的告別。
Post-it / 牆
大小不定
完結, 就是一個新開始,
望著光,
寫一個屬於你的
再見,
把它貼在牆上。
裝置
盒子: 29 x 48 x 2cm
掛簾: 160cm x 211cm
年輕人不能回家。
我們不能回到從前。
除非,有能開啟過去的鑰匙。
打開抽屜,總有一串串舊的鑰匙 。
我曾經用它們進出從前的家。
希望年輕人用這些鑰匙,
回去曾經快樂、被愛和得到父母保護的空間。
裝置
36.5” x 32” x 22”
105歲
嘅阿嫲話:
尿片,
老人家先用嘅!
照片, 錄像
1分鐘 38秒
自製一個風箏,
把你最想念的臉放上去,
爬一個高山
放走風箏。
霓虹裝置
20 x 81cm
有人說廣東話不是香港人的母語,
我做了一個裝置去 "拜拜" 它,
但是我不想 "拜拜" 它 。
再見(Letting Go)項目計劃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非牟利藝術組織1a空間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