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對面交流受限於社交距離的日子,參加者在藝術家帶領的社群活動中以藝術彼此結連。這個虛擬的時間囊,紀錄了這些網上活動和工作坊,以及參加者分享的小習作。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人之所以為人,除了我們有獨特的溝通工具及方法,人類的思想、感覺、夢想與情感交織。《Epoh》是一項可讓公眾參與式活動影像計劃。作品探討網民如何捕捉在鎖定和孤獨中日常生活中的影像,共同創造一系列活動影像藝術作品。計劃由招募參與者開始。參與者必需完成一系列由藝術家帶領的網上工作坊,並提供活動影像作為計劃的重要素才。參與者需要自備拍攝工具(如具有拍攝功能的智能電話、數碼相機、錄影機等)。三組網上工作坊的主題為構思、分享及編輯。我們預計每位參與者最終會提供不多於三分鐘的活動影像作品。藝術家李詠麒將提供創作過程及藝術作品的美術指導,而作品將展示在《再見再見》 的網站上,以供公眾欣賞。
疫情令世界停下來,妖魔四起,人心亂竄,精神散落,靈魂常被突襲,如何在所謂「新日常」繼續前行? 想像力可能就是我們的藥,打開創作的光,持久而行,照亮黑暗角度,重新看見自己,強化身體感知,重開能力及空間去聆聽他者,連結自然,明白世界,繼續前行。 我們將提供三組工作坊,三條綠線,各有主題,各以大約一個月為單位,並就月亮的圓缺,帶點儀式性的重復、持守及規限力量,每天進行,中間有導師 ZOOM meeting,作為中期創作的指導和分享,最後每位參加者都會完成一件作品/紀錄。
俞若玫,香港作家,漂流教師,努力在亂世以想像前行,以文字豐富感知,珍惜每次跟年輕人的短暫教學交流。多年來從事劇場文本、小說、新詩、散文、評論,已出版四本小說及一本訪問集作,劇場作品包括《耳搖搖》(2013)及 獲IATC 劇評人獎的年度編劇作品《墨迷宮》(2018),繼續探索文字的可能性,如何以詩化文本回應社會狀態。自2005年開始在不同院校兼任講師,包括創意寫作、流行文化、創意工業及媒體研究等等課題,相信學習如何學習是教育重點,教學的方法有時比教學內容重要,信任是師生關係的要害。另外, 2013年成立《銀青乒乓 》推廣Creative Aging 社群藝術概念,舉辦過不同展覽及參與不同的舞蹈演出,旨在強化長者的主體及肯定銀髮的創作力及美感,也建立跨世化的對話平台。
我們一生總共有三十二隻牙齒,它們總是一隻接一隻長出,又一隻接一隻掉落。 自古以來,不論身份國藉、社會地位,造物者對人們都一視同仁。 若要記錄關於牙齒生長,掉落的時間點,可拉闊到一整段人生的時間軸,由初出生嬰兒長出第一顆乳齒的天真 ; 到孩童時掉落門牙的尷尬;到上班族因拔智慧齒而面腫彻夜難眠;再到中年掉下第一隻恆齒時的憂慮;或者年老時真牙與假牙並用的時刻⋯⋯ 你總有關於牙的故事。 《三十二皂齒》工作坊,希望藉著與不同年齡公眾於網上一同製作肥皂牙齒,一邊創作一邊集合三十二個關於牙的故事。
生存不儘需要麵包,而且需要歡樂。也許在不知不覺中,真正塑造我們的是挫折。 由Debe Sham 帶領的《冰會忘記》 - 定向參與式線上雕塑工作坊,旨在通過雕塑的語言,以冰和尋常物為媒介和隱喻,着重個人見聞經歷瑣碎,意為參與者創造關懷自身的空間。 網上工作坊將分為兩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藝術家岑愷怡將介紹鑄造技術,並與參與者一起構思、製作可穿戴的雕塑作品。在第二部分中,參與者將分享和穿戴其作品,並與藝術家一起製作、編輯影像記錄。作品影像記錄將展示在《再見再見》 的網站上,以供公眾欣賞。
岑愷怡是一位藝術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士及碩士學位,曾獲美國耶魯大學頒發雅禮藝術獎助金(2017)。自2015年起於香港嶺南大學視覺研究系、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和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兼任講師及訪問學者。她致力運用各種媒介創作,包括裝置藝術、公共藝術、雕塑和文字,專研配合特定場地,亦以探討「觀者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關係」、「玩具、遊戲與遊樂場的歷史和文化」及「人與人之間如何達致溝通和連結」為重心。曾參與的本地及海外的展覽項目,如香港雕塑雙年展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Arts and Ideas、Inside Burger Collection 。現居香港,為哲學博士研究生及1a空間策展小組成員。
這次工作坊有兩面。一面是嘗試描繪個人的內在;一面是觀照個人的日常。前者是精神;後者是物質。 我們會有兩個簡單練習。一是參考羅夏墨跡測驗(Rorschach Inkblot Test) 及Hilma Af Klint 的作品《天鵝系列》 (Swan Series) ,做鏡像對稱圖像,及以自動繪圖 (automatic drawing) 的方式,讓我們試試看在非理性思考下,內在的另一面向。二是參考Gabriel Orozco 的作品 《星群》 (Asterisms) ,進行物件的收集(拍攝影像),透過觀察和行動讓我們重新理解日常。
再見(Carry On)項目計劃由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及非牟利藝術組織1a空間聯合主辦。